李熙,足月产妇,听说妇产科主任李家福医术高超,专程从北京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生产。
据妈妈讲,这个姑娘从小比较娇气,吃不得苦,来到武汉安胎还要找暖气房。
自从住进医院,她就打定了主意,打麻药剖腹产,因为实在无法忍受生孩子的痛。
但是到了生产的当天,医生护士们还是想尽各种方法来劝她,希望她可以顺产。在医护人员和妈妈的劝说下,李熙同意了顺产的方案。
可天不遂人愿,在进入待产房的十多个小时中,她用尽了各种方法,都无法将孩子顺利娩出。最后,综合孩子和产妇的状态,几位医生经过讨论决定进行剖宫产,征得李熙及家人的同意后,立刻进行手术,母子平安。
8月31日,一名产妇从陕西榆林第一医院的5楼坠下身亡,当她跳楼时腹中的胎儿还未分娩。在她身后,医院与家属各执一词,持续发酵的事态也在互联网上掀起了广泛关注和汹涌的讨论。然而,必须引起关注的是,这名产妇的举动虽然是极端事件,但她所代表的中国孕产妇所面临的选择困境却并不是孤例,前文说述的李熙等人,就是这类困境的亲身经历者。而这些,仅是即将上映的系列纪实剧——《生门》中的一个小片段。
罗生门,争论仍在继续
从榆林事件发生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周,然后事件的余波仍然不断发酵,家属和院方相互推诿,不断爆出的“反转”消息让大众如同看到了现实版的罗生门。无论真相是什么,一尸两命的悲惨结局都无法更改,但这样的情况在妇产科病房里每天都在上演,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类似的遭遇,结果却大相径庭,甚至要用两个生命作为代价?
仅仅从视频监控的画面和院方及产妇家属的言论,我们无法得知事件完整的真相。但我们知道,悲剧从来都不是一个人造成的。
妇产科,是生门不是死门
为什么在产妇本人强烈要求剖腹产,医院也出具了剖腹产的意见后,医生仍听从家属的意见选择顺产?
一个意识清醒,具有自由意志的人,为什么无法选择自己的生产方式?
在逃避可能出现的死的责任和生的希望中,医生们选择了逃避。
一个好的医生,应该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有些病人或家属可能会因为相关知识的欠缺或是经济条件欠佳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个时候作为医生应该想办法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生死关头,真正拿主意的人应该是医生。文章开头故事里的李家福医生,为什么能够医名远扬,甚至让李熙专程从北京来生产,就是因为他的出发点都是替患者着想。
一开始在李熙状态良好时告诉她要克服疼痛尽量自然分娩,在发现产妇和孩子有可能出现问题时及时判断,进行手术,而且对李熙进行心理疏导,才能最终保证母子平安。
过去说生产是孩子的生门,母亲的死门。现在医疗条件好了,生孩子不再那么危险,甚至出现状况的几率只有几千几万分之一。但生孩子从来都不是小事,没有人愿意成为那万分之一。
压垮产妇的最后一根稻草
肉体的疼痛已经让产妇到达崩溃的边缘,而压倒她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竟然来自本该带来温暖和力量的家庭。
在产妇第三次走出待产室,曾有人听到她自言自语,“看来我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
这句话,也是她向这个世界最后的告别。
面对产妇数次“下跪”请求剖宫产,丈夫和婆婆为什么无动于衷依然坚持要顺产?
无外乎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说顺产的孩子吃了更多苦,以后更好养活,也更聪明,而剖腹产的孩子身体不好,经常生病。
二是想到剖腹产会产生更多的费用,站在经济的角度,让她坚持自己生。
相关研究表明,顺产的孩子确实肺部和神经系统发育会更好,并发症会更少,但并不代表剖腹产的孩子就一定身体虚弱。
孕妇从早上九点就已经进入待产室,到选择结束生命时,足足等待了十一个小时。面对医院“胎儿头部偏大,阴道分娩难产风险比较大”的检查结果,面对孕妇疼到下跪的苦苦哀求,丈夫和婆婆的回应只有知情同意书上的两行字“情况已知,要求经阴道分娩,谅解意外”,“要求静脉滴注催产素,谅解意外”。
谅解意外,意外终究还是发生了。
一个孕妇无法选择自己如何生孩子,她能选择的只剩下了生或是死。